隨著“將天然氣發(fā)展成為我國的主體能源之一”深入挺進,天然氣行業(yè)自此步入發(fā)展快車道。
由于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,且比可再生能源能效更高,將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,被石油公司視作未來業(yè)務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重點。由冬季往往是天然氣需求高峰期,北方集中供暖季的開始,也意味著居民用氣大幅攀升。同時,各地為了治理大氣污染,紛紛實施煤改氣,使得天然氣供應壓力大增。價格方面,受益于“煤改氣”帶來的大行情,取暖季國內LNG價格從4000元/噸漲至破萬。
但在2018年,天然氣改革的速度要比往年來得更快、更密集:“構建多層次儲備體系”、“提高國內勘探開發(fā)程度”、“促進進口多元化”等發(fā)展準則相繼落地。由于居民用氣相對工業(yè)用氣存在較大的峰谷差,因此在采暖季調峰期間需要付出更多成本。根據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(fā)的《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》,到2020年,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力爭達到10%左右。
就2018年整體情況來看,盡管區(qū)域性、季節(jié)性供不應求的狀況猶存,但天然氣供應總體處于緊平衡狀態(tài)。產量方面,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天然氣產量超過1150億立方米,同比增長近6.5%;天然氣進口量近890億立方米,同比增長36.9左右%。年內新開工儲氣項目近100個,進行了液來氣走拍賣、LNG罐箱南氣北調等項目的嘗試。10月份發(fā)改委公布消息稱全年已落實天然氣供應量為2635億立方米,同比增長13.5%,這與市場機構普遍預測的全年2700億立方米左右的消費需求相差無幾。
國內天然氣消費年增長量的多少,正成為衡量天然氣供應安全的關鍵。時鐘撥回到去年,全國大范圍出現用氣緊張的情況,而煤改氣的供需錯配,成為了主要原因之一。但從企業(yè)視角而言,或許不能對冬季的情況過于自信。雖然短時局部地區(qū)仍有可能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,但大規(guī)模的氣荒重現的概率較低。按照今年消費量的增幅來看,前三季度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已經達到18%,市場對增加的249億方天然氣夠不夠用仍有疑問。這意味著,在冬季,中國正在轉向一個天然氣賣方市場。
未來3—5年國內LNG需求量將保持高速增長,其缺口短時間內很難被填平,LNG接收站資源仍然炙手可熱。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都紛紛在沿海布點LNG接收站,LNG接收站大規(guī)模建設正式開始。隨著LNG接收站的開放,非“三桶油”的企業(yè)對于天然氣的進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。迄今,包括昆侖能源、中華煤氣、華潤燃氣、中國燃氣、新奧能源在內的五大跨區(qū)域燃氣巨頭已初具雛形,1000多家市場主體逐鹿市縣鎮(zhèn)及工業(yè)園區(qū)等市場的競爭改革局。市場經營邊界被打破,意味著新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。
激烈的爭奪后,天然氣的市場大格局已經塑性。天然氣產業(yè)鏈分為上、中、下游三部分,上游主要是勘探開采,中游為儲存運輸,下游則是分銷商進行銷售到終端用戶市場。未來如若國家管網公司成立,將進一步利好中海油天然氣的生產及市場開拓。市場分析普遍指出,打通產業(yè)鏈向下游延伸,抓住短暫的3至5年關鍵期,積極參與天然氣終端市場發(fā)展,已經到了關鍵時期。也就是,銷售和供應格局不斷變化的同時,天然氣市場會出現更多的現貨交易,流動性加強以及買賣雙方數量皆增加,競爭格局進一步加強。